close
這幾天寶貝夜裡高燒著實讓媽咪累翻囉~
看著寶貝不舒服的睡不好媽咪好心疼~
上網搜尋一下對於發燒的正確處理~
也提供給有需要的媽咪們!

(1)作者:林口長庚兒童過敏氣喘中心主任 葉國偉醫師


 

當兒科醫師最常碰到的情況,便是媽媽抱著額頭上貼著退熱貼的小朋友,衝進診間開始說著:「小孩燒不退,吃了退燒藥會退一些,但馬上又燒起來了。」這樣的情形每天不知在診間上演幾回,暗示著(1)家長對發燒的驚恐,(2)無論如何趕快退燒,因為向來傳聞已久「燒不退會燒壞頭腦」。醫師當然要耐心聽完家長的敘述來了解病情的發展,然而以醫師的立場,更想知道的是「到底燒幾天了」而不是「燒到幾度」,因為燒了1天與燒了5天的判斷會不同,但是燒到38.5度或40度與否並不能由溫度高低來判,因為即使是一般的喉嚨發炎或感冒體溫也可能飆高到39-40度。連續燒一星期而且每天燒,或者是一星期前發燒過,退燒了數天後才又燒起來,兩者對醫師的解讀又大不同。幾點發燒、幾點吃藥、吃藥沒效,沒效又再吃對發燒或疾病的判讀並沒有實質助益。

發燒往往是疾病的表現之一,有許多疾病就是以發燒為首要表現。
兒童因體溫調節未成熟,所以一生病的第一個表現便是體溫升高。
敏感的家長有時一摸額頭或身體燙燙的便來看診,此時不見得會有任何症狀,醫師在此時要馬上斷定是什麼原因發燒其實不易。
不過大約80%以上的發燒來自於病毒感染,也就是俗稱的感冒,其他引起發炎的原因如尿路感染、腸胃炎、中耳炎等等在症狀最初期也是發燒而已,所以對醫師而言是診斷上的一大挑戰。不過,無論發燒到39或40度,並不會燒壞腦袋,而醫師評估發燒嚴重與否,也不是看燒到幾度,而是觀察小朋友的本身活動力、飲食,以及儘量找出發燒的原因,而非一味地只用藥物或針劑退燒。

平時在家中可常備一些退燒藥,萬一小寶貝發燒了是可自行先服用,尋求醫師的幫助,不是退燒,而是要找出發燒的病因。
高燒時,洗洗溫水澡(水溫31~32度)亦可幫助散熱退燒以前的年代用酒精擦拭退燒,反而引起血管收縮不易散熱,目前早已不建議
同時不需穿太多衣物,散熱及補充水份是最基本的照顧方式。
市面上也有退燒栓劑,一般是高燒39度以上才用,畢竟發高燒還滿不舒服的,退燒是讓症狀舒服些,並不能根本的治病。
記得看醫師是請醫師找出發燒的原因,而不是請醫師退燒,也往往不是吃了一次藥便退燒了,燒了又退,退了又燒,一天看了5~6個醫師,而未按時服藥是無助於退燒的。
 

    (2)發燒時的居家營養照護
(北)醫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楊淑惠
  

當抱在手裡、摟在懷裡的小寶貝發燒了,在這裡給您一個良心的建議,嘗試的疏解自己的情緒,作個有智慧的父母親—把醫療照顧交給醫生,而父母則針對營養等的居家護理,盡力的去幫助小寶貝一起戰勝疾病。在提到營養時,我們須要注意到病人的病情與體質,及其恢復期的長短還有病情的發展程度:

增加食物熱量
體溫每升高攝氏一度,基礎代謝率提高百分之十三。所以如果小病人發燒溫度太高時,則可能要增加食物熱量,達到原來需求的百分之五十。如果祇是單純的胃口不佳,則可以將其食物在製備時,採以高熱量密度等的烹調方法,比如麵裡添加高蛋白粉或者是在菜肉粥裡再加顆蛋。原則上,以增加營養素不增加容量的作法,飲用水裡也可以添加糖飴、糊精等較無味、不甜卻能提供能量的營養補充品,或沖泡的牛奶裡可以添加兒童營養品等等。

如果是低於四個月以下的寶貝,則不宜將牛奶濃度調整的太稠,祇能在飲用水裡稍稍添加些維生素溶液或葡萄糖等。但是萬一小寶貝有嘔吐、腹瀉等現象時則不宜餵食太多。

飲食供餐方式得以少量多餐為原則,如果真的都不能或不肯進食,基本飲水一定要設法給予充足。待寶貝病況穩定後再即時補充營養。腹瀉的時候也可以先將奶量或食物稀釋後,待餵食狀況改善後,再給予全奶等。

蛋白質量宜增加
發燒太久除了供給熱量之外,蛋白質食物的量與品質也應注意。如果在三餐無法添加太多肉、魚、豆、蛋類食品時,可以在點心的選擇上稍加注意,比如選布丁、冰淇淋、奶酪等。若是在七個月以下的嬰兒,則不適合隨意調整其奶的濃度。另外,在熱量的充足下可以節省蛋白質量。所以仍得藉助糊精、糖飴、米糊、麥糊等的添加。

礦物質的補充
原本在食物裡蘊藏著很豐富的礦物質,祇要不偏食應該不太會引起缺乏。但因為在發燒時的大量排汗,再加上發熱時間延長後造成耗損太大,此時可以給予無油肉汁或蔬菜湯、果汁、牛奶等。

補充維生素
食物在消化代謝的時候都需要藉助維生素等輔脢促進代謝完成。所以在熱量需求增加時,維生素量也相對的要增加。每增加熱量一仟卡,須增加0.5毫克維生素B1,0.6毫克維生素B2和 6.6毫克菸鹼酸。而如果有使用抗生素或其他會干擾腸裡細菌合成維生素B群的藥物時,得使用添加劑(藥劑)來補充。

水份補給
水份在發燒的過程中補充是非常重要的。先前也已經提過在補充水份時宜添加些可以提供熱能的葡萄糖等,或者給菜湯、果汁等補充礦物質,也可以加些食鹽到飲水裡。又,葡萄糖的甜度比蔗糖低,且為單醣類,可以直接吸收進入到血流,而不須酵素分解作用,可以添加在飲水裡利用。

在飲食製備方面以溫和、質軟、易消化為原則。例如果汁裡可以添加糖飴、高蛋白粉;稀飯裡也可以添加奶粉或兒童營養品等,都是很好的辦法。油脂雖然是高熱量的營養素,但含油脂過多的點心或油炸食品會阻礙消化,故並不恰當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3)是病不是病?談小兒發燒
台大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林東燦
  

常常看到年輕的媽媽抱著小孩慌慌張張地到醫院求診,主訴小孩發燒,卻把小孩子包得密不通風,等到醫護人員將其衣物解開過一會兒量量體溫發現並不太高。發燒可能是醫院或診所最常碰到的求診症狀,但像前述很多人常憑自己的感覺以及不當的處置而使症狀模糊甚至惡化。以下分幾個方面來跟大家討論。

什麼是發燒
大人們都有過發燒的經驗,通常我們覺得自己發燒時便拿出體溫計來量量,看是否真的發燒。換句話說,我們常以體溫比平常增高即稱為發燒,但一般人因體質的差異,正常體溫有人較高有人較低;雖說人是恆溫動物,能隨時維持一定的體溫,但這也不一定。
一般來說,同一個人在早上體溫較低,而傍晚則有略高的傾向,此差別有人較大也有人較小,而體溫的變動亦隨身心的動態而受影響。是以,平常便應養成測定記錄體溫的習慣,才能了解自己正常體溫的範圍,小孩亦然;尤嬰幼兒體溫通常較高,但亦很容易受到外界溫度的影響。是以,有些人用手去「摸」或感覺常常是不正確的

測量體溫的方法可分腋溫、口溫、肛溫,以上常以水銀溫度計度量,另有耳溫槍、貼紙等方法。腋溫及貼紙測皮膚表面的溫度,而其他則測體內的溫度,一般而言測量體表溫度較容易取得,但需花費較長時間且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故如病人在溫和的室內、安躺在床上等保溫的狀態下,測量三分鐘,拿出後再續測二至三分鐘,如體溫未上升即可確定。不過較不合作的嬰幼兒可能以肛溫或便捷的耳溫槍為宜。總之,媽媽應為自己的寶寶以同一方式於平時即測量體溫。

發燒的意義
其實發燒只是身體的一種反應,發燒並不一定是病態,如嬰幼兒因中樞神經未完全成熟,是以對體溫的調節出現障礙,因此,當外界溫度高時便體溫上升;亦可因衣服穿得太多無法散熱而體溫較高,不過像這樣的發燒,通常孩童精神、食慾仍不錯,玩得也好。
而對發燒的感覺亦隨人而異,一般而言,孩童對發燒較成人能忍受,但亦有些小孩一有發燒便懶洋洋的;換句話說,發燒的高低和原因或病情並無絕對的相關,反倒是嬰幼兒有明顯的感染(如敗血症),而發生體溫下降的情形卻是一個不好的徵兆。當然令母親們緊張的是孩子發燒了常常是因感染引起,惟恐延誤了就醫造成併發症,或者因為高燒引發痙攣而造成腦部的傷害,是以了解發燒的原因及臨時護理處置亦是母親們必需認知的課題。

發燒的可能原因
如上述的發燒當然有其原因,即使溫度不很高,發生了異常現象總是有原因的,但亦如前述,發燒並不一定由疾病而起,因此首先來談談與疾病無關的發燒。
A.脫水症
 如水份攝取不足或出汗較多而水份補充不夠,有時可發生在出生後三、四天之嬰兒,只要補充水份即可退燒。
B.夏季熱
 兩歲以下之嬰幼兒,在高溫的夏季,因體溫調節異常而有中度發燒,除稍感不舒服外,無其他症狀,通常於夜間體溫較高,如移至冷氣房則體溫便下降。另外,如在高溫環境,穿太多衣服或被子蓋得太多皆會有發燒現象。
C.無汗症
少數病人因外胚層發育不全而無法排汗,可伴隨無痛覺神經症,此種小孩因無法排汗,處在高溫環境中便導致發燒的現象。
D.在飲食後、運動後、哭鬧後、沐浴後或肥胖的小孩常有體溫上升的情形。

當然,發高燒則通常皆因感染而起,尤其急性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可為病毒性亦可為細菌性,甚至中樞神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均可造成。其中,有些常造成較長期發燒或不易察覺的感染,如玫瑰疹、咽呷炎、感染性單核球症、黴漿菌感染、中耳炎、尿道感染或川崎病等等。

另外,有原因不明的發燒尚需考慮膠原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惡性腫瘤(如白血病、惡性淋巴瘤、神經母細胞瘤等)總括來說,發燒的原因可說琳瑯滿目,即使醫師有時亦會有掛一漏萬之時,因此,媽媽的觀察與適時的處置才是最重要的。

發燒時應注意的事項
當發覺小孩有發燒時,應確實測量體溫,並記錄下來,以便製成圖表,可供醫師參考。另外,有時只是母親的感覺而已,並非真的發燒,所以必須加以測量。並且注意發燒是突然的或是漸漸嚴重,是否有寒顫或惡寒,是否併有其他症狀,如咳嗽、出疹、排尿異常、噁心、嘔吐、下痢、腹痛或喉嚨痛等。如小孩只是有高燒但沒有其他特別的症狀,而且精神也很好,就不必太著急,可以靜觀其變,不致有大礙。但不管熱度高低,如有出疹、意識障礙、嚴重嘔吐、下痢、腹痛、呼吸困難急促、黃疸甚至痙攣等,則必須及早就醫,於醫師診斷如無大礙後再帶回家自行護理。

發燒的處置
當有發燒時不要不知所措,應先減輕被蓋、衣物,保持安靜的環境及流通的空氣,可調節室溫來協助散熱,並鼓勵孩子多喝運動飲料或溫開水以補充水份。如果能使孩童覺得較舒服,亦可使用冰枕、冰袋等冷敷;溫水拭浴甚至在高燒時亦可幫忙退燒。另外,如發汗則應適時更換衣物、寢具,並移除多餘衣物,但發冷時則應給予被蓋或毛毯保暖。再者保持皮膚的清潔,以上措施當可促進孩童的舒適感,不致一直哭鬧不安。如此,若能退燒而無其他症狀出現,當可繼續觀察。

若未能適時退燒,則可使用口服之嬰兒普拿疼(Panadal80),其劑量及用法則應事先向您的家庭醫師詢問;高燒時亦可利用肛門塞劑之退燒藥應急,尤其有過熱性痙攣經驗之小孩,可先在家自行處理後再送醫,以免轉送期間發生抽搐。當然,如持續高燒不退,或反覆有高燒或熱度漸趨惡化,甚至出現前述所提及之併發症狀時,應及早送至醫院,接受醫師的診斷及治療,以免延誤。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4)寶寶發燒怎麼辦
文/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 潘俊伸
  

面對寶寶發燒症狀時,父母總是擔心不已,有時甚至帶著孩子跑了好幾家醫院看診。不過,事實上,父母應觀察寶寶的精神狀況、食欲及活動力是否良好,才能「對症下藥」,給予良好的居家照護。

PartⅠ認識篇

何謂發燒
一般而言,寶寶的體溫如果超過耳溫或者是肛溫38℃以上才算是發燒,如果是用腋溫量的話,超過37℃才算是發燒。發燒多半主要是因為有一些局部的感染所造成,不見得會對腦部有什麼影響;除非是病患發生腦炎或腦膜炎,才可能會因為疾病本身對他的腦部造成傷害。
又或著是一種非常嚴重的高燒,超過大腦所能控制的溫度,如:體溫超過41℃以上,這樣的發燒可能就要考慮到大腦的體溫調節中樞是不是出了問題。

發燒的原因
發燒的原因最主要是當我們體內有碰到感染源,或者是有一個免疫的反應在進行的時候,我們身體會產生一個發燒的訊號,這個訊號會經由血液的循環,到達我們大腦下視丘的位置。

關於小兒發燒
兒童發燒可粗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為有局部症狀的短期發燒,第二則是並沒有局部症狀出現的發燒,第三則是不知原因的發燒—
1.局部症狀的發燒:可以藉由身體檢查及疾病的病史來協助判斷及診斷其發燒的原因。
2.沒有局部症狀的發燒:需要積極做詳細的身體檢驗,包括抽血及尿液等檢查來協助醫師診斷。
3.不知原因的發燒:是指發燒超過兩個禮拜以上,而病童的病史、身體檢查及一些檢驗都無法找出病因,且住院7天以上的話,才會認定其為不知病因的發燒。

關於下視丘
下視丘本身會釋放出一種所謂的前列腺素E2,前列腺素E2會造成下視丘調溫點的上升,所以這個時候體溫就會升上來,這就是發燒的主要緣由。

PartⅡ觀察篇

正確面對發燒

注意寶寶的活動力

臨床上家長比較需要注意觀察的情況是,當寶寶發燒時,他的活力及精神狀況是否正常?有無嗜睡?食欲如何?四肢活動、走路有無問題?是否有跛行現象等,以上都是觀察的重點。

溫度的高低及時間
除此之外,發燒的溫度高低及持續的時間,也是觀察的重點。如果幼兒持續性的高燒,比如說他的肛溫或者是耳溫超過39℃、40℃以上,持續的高燒不退,或者是說他燒的頻率非常的頻繁,幾乎每隔兩、三個鐘頭就燒一次,這種寶寶家長就必須要非常仔細的去觀察。

如果說小朋友持續高燒超過5天以上,或者是說他的食欲、精神或狀況各方面都顯的比較差的時候,家長就必須要趕快送他到醫院,做進一步詳細的檢查,包括胸部X光、尿液檢查、血液檢查等。

寶寶的精神最重要

另外一個情況是,如果雖然小朋友有發燒,可是大概差不多間隔5~6個鐘頭以上,一吃退燒藥燒就退了,精神狀況都還不錯,食欲也還可以,在燒退的時候,活力、胃口都很好;像這樣的情況,大概就不是嚴重感染所引起的。

究竟「藥」、「不藥」
當寶寶發燒的時候,家長不要為了退燒給他吃很多退燒藥,包括栓劑、或各種不同的退燒藥,一般醫師會建議家長,如果寶寶很不舒服的話,有必要才給適當的退燒藥,大概每次隔4~6個鐘頭給吃一次
由於,普拿疼比較不會傷腸胃,對寶寶來講的話也相對比較安全;但值得注意的是,普拿疼是經由「肝臟」代謝,所以如果肝臟功能比較差的寶寶,或者是說吃藥的頻率太頻繁,這個時候就要特別去注意寶寶有沒有因為吃了太多的退燒藥,造成肝功能受損。
另外一個狀況就是說當醫師開立混合兩種以上不同的退燒藥服用時,還是要間隔一段時間。比如說寶寶吃了退燒藥之後,如果他還是持續高燒不退,最好還是要觀察一、兩個鐘頭,還是不退的話,家長再給他吃不同的退燒藥或者是用栓劑,這樣才不會讓寶寶吃了太多的退燒藥影響到他的身體。

小心肝功能受損
若寶寶出現有噁心、食欲不振,臉色容易泛黃或蒼白等症狀,有可能是肝臟功能受到損傷,應盡快帶到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

PartⅢ照護篇

避免不停的更換醫師(院)
此外,寶寶看病的時候,千萬不要看第一家醫院只看一、兩天,覺得沒有效果就換另一家,應該要仔細去聽醫生對你寶寶病情的解釋,如果家長對醫生的解釋能夠接受,就必須遵照醫生的囑咐,繼續用藥,然後仔細觀察小朋友的狀況。如果家長不太滿意或無法接受醫師的解釋,即可再徵詢其他醫師的意見。

補充水分最重要
照顧發燒的小朋友,主要以「補充水分」和「適當休息」為主;對比較小的小寶寶來說,若有哺餵母奶還是要繼續哺餵,如果一次無法吃太多,那可以改採「少量多餐」的方式來餵食。
大一點的寶寶,如果可以吃一些半流體或固體食物,建議這時候可以讓他喝一些果汁、或者是口服的點滴(口服電解質水),這些都可以補充幼兒的水分和體力,重要的是不要讓孩子消耗過量的體力,因為如果沒有獲得適當的休息,往往會使病情更嚴重。
至於,寶寶是否需要住院,則應該由醫師以其專業,做出對病兒最有利的決定。

小心單純的發燒
如果家中幼兒只有發燒,卻找不到任何明顯局部感染的現象,比如說他沒有咳嗽、流鼻涕,也沒有抱怨耳朵痛,甚至也沒有其他很明顯的不舒服的現象,只是單純發燒,就要特別留意了。

3個月以下的寶寶
如果是在3個月以下的小寶寶,因為本身還不會講話,所以無法得知他哪裡有病痛,像這樣的小寶寶如果有發燒現象時,最好還是考慮住院做詳細檢查比較安全,因為這麼小的寶寶通常抵抗力會比較差,因此建議住院進行檢查。包括理學的檢查、抽血、尿液、有必要時甚至必須要做「脊髓液檢查」,將一些可能引起嚴重感染的病因排除。
通常3個月以下的小寶寶,如果血液裡面有細菌的話,可能沒有很明顯的症狀,臨床上可能只有發燒現象;像這樣的小朋友,會有比較高的機率得到細菌感染,發生的比率約為5~10%。
所以,對於3個月以下的嬰兒來說,發燒常常是他嚴重感染的唯一症狀;比較常見的原因包括尿道感染、菌血症、肺炎、腦膜炎、甚至骨髓炎等都有可能發生。

3個月以上的寶寶
另外針對3個月到2歲大的寶寶來說,因發燒引起所謂「菌血症」的機率就比較低,大概只有5%左右,而且通常是暫時性的。但若強烈懷疑有細菌感染的時候,則必須進一步血液的細菌培養。若培養出來的是B型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或是由腦膜炎球菌所引起的菌血症,有可能會出現致命危險,則必須進一步積極治療。

潘俊伸
現任∕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
經歷∕中國醫藥學院小兒科總醫師、中國醫藥學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本文轉載自「媽媽寶寶雜誌1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indy38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